他说,在中国人化石被挖掘并作为科学研究材料保存之前,大量脊椎动物化石,特别是哺乳动物化石,被称为“龙骨”,被西方人收集并运出中国,最终存放在海外博物馆和其他机构。以中国脊椎动物古动物学的先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创始人杨忠建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脊椎动物古动物学家改变了这一状况,他们经过研究将化石收集起来并保存至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不仅要做好标本的保存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增加新的藏品,填补脊椎动物化石在类别、地区和时代上的空白。经过90多年的努力,该研究所已收集了超过5亿年的重点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和人类遗骸标本46万余件,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标本馆。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发现的北京猿人(“北京猿人”)化石因战乱而遗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植物标本馆收藏了1966年出土的唯一一具至今为世界所知的北京猿人头骨化石。
邓涛指出,在利用馆藏丰富的化石标本开展全面深入科学研究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还向公众开放了中国古动物博物馆,科普展示了各种古代动物化石,使古代化石标本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人们收集了文物和化石标本,并将它们保存在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和植物标本馆。作为一个整体,这个全球收藏是理解自然世界和人类在其中的位置的物理基础。
世界上的自然藏品为了解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户。今天,世界各地有1000多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每年接待超过1亿人次的游客,它们的藏品、项目和展品在激励和教育公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亚博足球平台
展望未来,论文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自然博物馆需要着眼于未来,在快速变化的地球上继续收藏和收藏;二是加快公共知识平台的数据实践、数据共享和数据管理,建设和拓展数字样本网络;第三,博物馆必须与藏品起源地区的社会保持联系,纠正早期殖民时代不公正甚至不道德的收藏和收藏,通过互惠的手段围绕藏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第四,有必要制定一项协调一致的全球战略,以便在未来管理和公平利用全球馆藏,以填补自然界分类、地理、地层学和文化理解方面的空白。